国旗下讲话 —— 在勤耕不负沃土,节粮方惜农桑
高二(1)班 谭玉蓉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二(1)班的谭玉蓉。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勤耕不负沃土,节粮方惜农桑”。此刻晨曦微露,我们站在熟悉的校园里,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心中涌动的,除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更应有一份源自文明深处的回响——那是对脚下土地的感恩,对盘中餐食的敬畏。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从来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治国安邦的基石,是文明延续的血脉。从古至今,重农爱粮的思想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我们诵读《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篇章,那便是先民顺应天时、辛勤耕作的生动史诗;我们感怀《悯农》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慨叹,那是穿越千年的提醒,警示着我们莫忘劳作之艰。汉代的赵过改进耦犁,明代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详述农工技艺,无不是先辈们为提升耕效、保障食安倾注的心血。正是这份代代相传的勤勉与智慧,支撑起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让我们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放眼全球,粮食问题依然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根据联合国报告,全球范围内仍有数亿人饱受饥饿困扰,地区冲突、气候变化、经济波动无不冲击着本已脆弱的粮食供应链。当我们安坐于明亮的课堂,或许难以想象,在世界的某些角落,一口干净的食物仍是奢望。这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的大事。它提醒我们,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仅关乎十四亿人的福祉,也是对全球粮食治理的重要贡献。我们碗中的节约,某种意义上,就是在为这个不安的世界增添一份稳定的力量。
“勤耕不负沃土”,强调的是创造与奉献。这“勤耕”,在今天有着更为广阔的内涵。它不仅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躬耕,更是像袁隆平院士那样,将一生浸在稻田里,以“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科研攻坚。他心怀“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其奋斗本身就是对“勤耕”精神最辉煌的当代诠释。这“沃土”,亦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土地,更是我们身处的伟大时代,是祖国为我们提供的广阔发展平台。作为中学生,我们当下的“勤耕”,就是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在点滴努力中磨练品格,未来才能在各自的领域成为滋养国家发展的“新沃土”。
“节粮方惜农桑”,彰显的是敬畏与感恩。惜物即惜福,节粮即积德。这并非小气,而是对自然馈赠的尊重,对劳动成果的珍视,对农耕文明精髓的传承。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即便在困顿中,亦能“撙节度日”,物尽其用,其节俭之风令人钦佩。明太祖朱元璋更是深知民间疾苦,在宫廷提倡俭朴,他曾言:“金玉非宝,节俭是宝。”偶尔在学校食堂,我们也会看到有人把没吃完的饭菜倒掉——这其实是对劳动的不尊重,也违背了节俭的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传唱千古的格言,理应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准则。
同学们,我们站立的地方,是无数先辈汗水浇灌的土地;我们拥有的当下,是仍需警醒珍惜、努力开创的时代。让我们从今天午餐开始,把餐盘里的饭菜吃干净,不随意倒掉一粒米——这就是最实在的“节粮”,在日常中养成节约习惯,抵制浪费之风。同时,更要将这份对农桑的体恤、对粮安的责任,升华为刻苦学习的动力,树立远大志向。或许未来,我们之中,会有人投身农业科技,为“中国碗”装“中国粮”贡献智慧;会有人参与全球治理,为消除饥饿传递中国方案;更多的人,则会在平凡的岗位上,以敬业与创造,继续耕耘共和国的沃野千里。
愿我们都能珍惜校园时光、牢记惜粮初心,用努力学习、节约粮食的实际行动,为青春添上闪亮的一笔,让勤俭节约成为校园风尚,让青春在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绽放光彩!
编辑 | 谭德江 审核 | 李 强 签发 | 谭世成
通讯地址: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信陵镇白土坡社区兴东路8号 邮政编码:444300
Copyright@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 www.bdxy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