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邱爽老师赴恩施平高参加送课活动

湖北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基地
恩施州梅其涛语文名师工作室

 

受恩施州教科院邀请,湖北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基地、恩施州梅其涛语文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巴东一中邱爽老师,于4月3日赴恩施平高实验中学参加送课活动。

 

本次送课以同课异构形式进行,平高实验中学田密老师和邱爽老师围绕《祝福》开展阅读鉴赏课,两堂课各具特色。

田密老师以探究祥林嫂悲剧根源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认识封建礼教罪恶本质。

 

 

邱爽老师从叙事艺术入手,重点分析不同叙述者的语言风格,理解叙述者的选择传递出的批判意识;以叙事节奏为抓手,理解作品悲悯与批判并存的艺术表现力。

 

课后恩施州教科院副院长向贤琼对两节课做了深入细致、切中肯綮的点评。

 

 

向院长高度肯定了邱爽老师的课,对其精彩之处归纳为四个方面:立足课标,有示范性;立足文本,有文学性;立足课堂,有生成性;立足学生,有主体性。

向院长认为邱爽老师的课,对于恩施州普通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无论是内容确定,还是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推进,都有很高的示范性和实验性,值得与会教师深入学习。

 

巴东一中正致力于“湖北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基地”及“恩施州梅其涛语文名师工作室”建设,其目的在于团结凝聚学校语文教师,共同研究语文教学教改,提升教学教研水平,服务一中师生,并辐射周边学校,带动区域内学校共同进步。目前基地及工作室正按计划稳步推进各项活动。

 

 

附:邱爽老师《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叙事策略浅探

 

授课:巴东一中  邱  爽

 

 

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通过分析《祝福》中不同叙述者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理解鲁迅通过叙述者的选择传递批判意识的手法。

2、审美鉴赏:探究“叙事节奏”“叙事详略”与“主题表达”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叙事策略的深层意图,理解悲悯与批判并存的艺术表现力,形成基础的小说审美素养。

3、文化理解:结合鲁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创作主张,引导学生批判性反思封建文化对个体的压迫,认同知识分子的启蒙使命,传承鲁迅“为人生”的文学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叙事节奏”“叙事详略”与“主题表达”的关系,从文本中提炼叙事策略的深层意图。

 

教学难点

批判性反思封建文化对个体的压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单元导语学习:提炼“观察与批判”的单元人文主题。强调“了解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的授课目标。

2、鲁迅先生在《我是如何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

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先生介绍了做小说的动机和主旨——有自己的主见,启蒙主义,改良人生,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祝福》一文,我们看到了祥林嫂的不幸,也许还看到了鲁镇的病态,但是如何实现“启蒙”,如何引起“疗救”的注意呢?通过《祝福》这篇经典小说,我们可以做一些叙述策略上的浅探。

二、教学过程

(一)何以让“我”讲(叙述者何:立场与动机)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每当旧历年底,人们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呈现文本: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      

在这热烈、忙碌、喜庆、幸福的氛围中,鲁镇上走来了这样一个人——祥林嫂(木刻画)。

有个人这样描述了祥林嫂走来的场景:

我正立在檐下看新贴的桃符,忽听得青石板上笃笃的竹竿声响。抬眼望去,那团蜷缩在阶前的灰影竟还没被大雪掩埋——祥林嫂这晦气东西,到底还是爬回来了。

她手指攥着豁了口的陶碗,那根开裂的竹竿倒比主人高出一截,活像阎罗殿前勾魂的哭丧棒。前襟结着冰碴的棉袄早看不出本色,倒是鬓边那几绺银丝刺目得很。不过几载光景,她竟把四十年阳寿熬成了风烛残年的模样,眼窝深陷得能装下两枚铜钱,若不是偶尔翻动的眼白,倒真像是城隍庙里脱了漆的泥胎。

我捻着胡须退后半步,生怕沾了这克夫丧子的不洁之气。当年她初来府里帮佣时,脸颊尚存着新寡妇人该有的哀戚,现下连这点活人气都消磨殆尽。破碗沿儿豁口处凝着霜,想是连野狗都不屑舔舐。这妇人偏要杵在我门前,莫不是存心要让全镇都嚼舌根,说我鲁家苛待下人?"把门闩紧了!"我甩袖转身。身后竹竿叩地的声响愈发急促,恍若无常索命的更漏。瑞雪兆丰的年关,断不能让这污秽东西坏了文昌星君的照拂。

思考:

1、这是谁描述的祥林嫂在世间的最后的样子?

明确:鲁四老爷

2、与原文相比,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此段充满冷漠和厌恶,以及居高临下的蔑视。原文充满惊异、悲悯与同情。

3、小说,是虚构的,谁都有权力来讲故事,叙述者的转换是自由的。从鲁迅先生的创作主张出发,用同样是知识分子的鲁四老爷作为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存在什么问题呢?

明确:鲁迅主张以启蒙视角揭示社会病苦,而鲁四老爷作为封建礼教维护者,其叙述视角天然带有阶级局限性与道德偏见。若由其担任叙述者,将削弱对祥林嫂悲剧根源的批判力度,其守旧立场可能将吃人礼教合理化,违背"揭出病苦"的创作宗旨,故鲁迅选择“我”的视角保持对封建制度的审视距离。

(二)何以让“她”讲(视角转换:人物与环境)

既已确定“我”来讲故事,那下面这个片段是谁在讲?(请模仿她的口吻)

"阿呀,我的太太!你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他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山里去。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唯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吓,你看,这多么好打算?……"

"后来?--起来了。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坳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思考:

1、改嫁,在那个夫权社会和族权社会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四婶都不认同,改嫁后“祥林嫂”的称呼没变)。这一段描述口吻却变得很轻松很欢乐。具体怎么“变”的?

明确:(1)婆家主导的买卖婚姻变成了合理交易

(2)婆婆的冷漠功利变成了精明强干

(3)没有婆婆的家庭生活变成了交了好运

2、虽然“我”是叙述者,但是在祥林嫂的悲惨经历被卫老婆子颠倒了是非,将悲剧篡改为闹剧、喜剧,为什么不是我夺过话筒来讲呢?原文收到了怎样的叙述效果?

明确:通过卫老婆子的个性化的语言,真实体现了是非不分、习以为常、封建愚昧,是鲁镇人在封建思想钳制下的认知水平的缩影,体现鲁镇社会环境的荒诞,祥林嫂注定是活不下去的。“请人”讲述,体现了我与鲁镇的距离,这种距离让“我”对鲁镇的“群体态度”保持着批判的审视。

(三)何以“套”着讲(疾徐详略:观察与批判)

课文: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现在我们清楚:这个故事有两个框架:一个是“我”在讲,一个是“鲁镇的人们讲”,一个故事中套了一个故事。

其中,“我”讲了在鲁镇的4天的见闻;“鲁镇的人们”讲了她在鲁镇的十三四年的经历。“我”4天的故事总共用了3162字,祥林嫂的十三四年的故事用了6017字。

这样来看,小说的时间是变形的:相比我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加速了;相比祥林嫂的故事,我的故事减速了。“时间的变形”,是节奏的问题,也是详略的问题。

小组任务:

关于“我”在鲁镇的见闻部分“慢”(详细)在哪里?关于“祥林嫂”在鲁镇的经历“快”(简略)在哪里?

明确:“慢”的部分:很多内容集中在描写——对环境(鲁镇的祝福、四叔的书房、灯下的漫思等),放缓节奏,用相对更多、更细的笔触来呈现祥林嫂死时我的见闻和感受——观察与批判。

“快”的部分: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用勤劳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祥林嫂改嫁后家庭暂时安稳,这些部分被快速讲述,主要是用加速凸显命运的悲剧性。经历夫死子亡之后,她再到鲁镇,被人围观、品鉴、恐吓、厌弃的经历,又属于集中详细描写。

细读路径:

1、“我”眼中“祝福”的氛围: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写出了鲁镇怎样的“祝福”的氛围?明确:压抑、沉闷、阴暗、寒冷、混乱

2、“我”眼中四叔的书房: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思考:从“我”的视角观察四叔的书房,这个书房有怎样的讽刺性意义?

明确:房屋光明,但人心黑暗;“寿”字延年,“事理通达”修身,却骂死掉的祥林嫂是谬种;对联书籍,看似很有文化氛围,却是理学的教条。在慢节奏的描写中,活画了教条、顽固、虚伪的老监生,他的书房是一个高度浓缩的礼法社会,也深刻解释了祥林嫂死亡的制度原因。

3、“鲁镇众人”眼中祥林嫂的惨剧: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1)鲁镇人们是如何“看”祥林嫂的?

明确:将不幸审美化;通过“鉴赏”,来排泄、转移自身的痛苦;通过“满足”,达到自我安慰;通过“评论”,达到自我崇高。

(2)“我”此时是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观察者呢?品鉴这段文字的遣词,是否能看出“我”持以什么态度?

明确:“围观者”被我“观”,我成了“看客”的“看客”,“我”以无限的悲悯和同情来看待别人对祥林嫂的二次伤害,通过一些动词,表现了对这些人的无情讽刺和鞭挞。这一段鲁镇人再平常不过的一次围观,成为了最为惊心动魄的“吃人”的细节描写。

小结:加速凸显命运无常,减速强化批判反思。“我”不太看重过程,包括她短暂的幸福;“我”看重的是她遭遇的结果以及“众人”怎么看待这种结果——这不是什么“事”的问题,而是“人怎么看”的问题,问题指向了“人”。

(四)何以“为人生”(启蒙与反思)

创作小说的动机是“为人生”,所以作者选择了有人道主义精神、悲悯情怀、反思品格的知识分子—“我”成为了叙述者,带来了丰富的艺术效果(集合教材第六单元学习任务要点以及写作指导):

“我”侧重“结果”和“怎么看”,用效果更好地倒序,让小说始终处于悲剧、反思和批判的氛围中;

“我”始终观照着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物在各自环境中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色彩,供同情,供批判,供反思……

“我”在诸多细节上有意停留和雕琢,增添了无尽的批判张力;

从“我”和“人”的层面,在主旨上超越了故事本身和时代的局限,呈现出多元的思考、更深刻的批判和更长远的影响……

用“我”来作为叙述者,着重突出“人怎么看”问题。虽然鲁镇的环境无情的吞噬了祥林嫂,但那一群人始终被“我”这把尺子丈量着,观察着,批判着。“我”与鲁镇的关系成了这个小说最大的圈层,包裹着祥林嫂的悲剧,不至于让这种悲剧在“习焉不察”的环境中沦为了庸俗的谈资。这是小说的启蒙意义所在。而今,这篇小说不仅仅是对礼教的批判,不仅仅是对封建的鞭挞,更是在一个“习焉不察”的世界,发现问题,揭露病症,看清人性,看清软弱,然后力图去改变,而不是站在道德的高地,耀眼得让人无法直视。

 

 

  图文 | 恩施州梅其涛语文名师工作室

创建时间:2025-04-07 10:20
浏览量:0
我是段落。点击这儿添加你的文字并编辑它,非常容易。-双击进行编辑
首页    教学园地    教学科研    我校邱爽老师赴恩施平高参加送课活动
收藏